张喜才是一位来自山西的退休工人,他的一生与书法息息相关。虽然他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,但书法艺术却是他不变的追求。经过50年的艰苦练习辽宁股票配资公司,退休后的他依然没有放弃,反而做出了一项令人惊叹的决定——手抄中国四大名著。
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的任务,张喜才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,手写了367万字,分成了152本书籍。每一页字迹,都是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坚持换来的。然而,当外界得知此事后,许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,甚至批评他浪费时间。
那么,是什么让张喜才如此坚定地坚持这个看似疯狂的目标呢?又是什么促使他在面对批评时,依旧能保持内心的平静?
展开剩余85%张喜才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。虽然家里条件艰苦,但他的父母始终认为教育很重要,因此省吃俭用送他上学。与村里的其他孩子不同,张喜才每天放学后,不是去田里干活,而是捧着破旧的书,在田间地头练字。尽管如此,他在四年级时还是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,回家帮父母做农活。
18岁那年,张喜才参军了。在部队里,他偶然接触到了书法。看到一些战友在空闲时间拿出毛笔练字,张喜才被深深吸引,便请求战友们教他写字。战友们非常耐心地传授了他技巧,张喜才也在不断的练习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。每次执笔写字,他都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,书法渐渐成了他心灵的寄托。
退伍后,张喜才回到家乡,进入了一家印染厂工作。尽管工作繁重、生活艰苦,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书法。每天下班后,他都会拿起毛笔练习,周围的人也逐渐知道了他对书法的热爱,甚至有一些人来找他写字。多年的坚持让张喜才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,虽然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执着,甚至认为他浪费时间,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书法的热情,视之为一种精神追求。
2011年,张喜才的儿女带他出国旅游。在一次参观博物馆时,他遇到了一位热爱中国书法的外国人。那位外国人热情地邀请他用毛笔写字,张喜才虽然有些犹豫,但还是接受了邀请。当他挥毫写下几个字时,这位外国人连连称赞,并表示自己深受触动。其他游客也纷纷围观,有些外国人还拿起相机与他合影。张喜才没想到自己的书法在异国他乡竟然受到如此的尊重与赞扬,这一刻让他深受触动,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。
回国后,张喜才一直思考着如何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。他决定将自己的书法热爱与文化使命结合起来,做一件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——他要手抄四大名著,传承中国古老的文化精髓。尽管身体状况不如从前,时间也不再宽裕,但张喜才坚信这是他对祖国文化的贡献。
当他告诉家人这个决定时,家人们感到困惑与不解。毕竟,他已经退休,应该享受轻松的晚年,而不是将自己投入如此艰巨的任务中。然而,张喜才的决心没有动摇,他坚信自己能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化留给后人。
他首先选择抄写《红楼梦》,这部作品深刻描绘了人性和社会,吸引了他无尽的思考。每写一个字,他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复杂多彩的红楼世界,感受着其中的悲欢离合与情感波动。接下来,他继续抄写《三国演义》,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让他思考历史中的英雄人物,以及他们为了信念付出的牺牲。
然而,随着抄写的深入,张喜才的身体开始出现了问题。长时间伏案使他的视力逐渐模糊,手指也因为反复书写而感到疼痛。即便如此,每当他想到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,心中的力量便促使他继续写下去。每完成一本书,他都会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。
2018年,经过8年的坚持,张喜才终于完成了四大名著的手抄工作。当他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152本书时,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。虽然他并没有大肆宣扬这项成就,但随着周围人们的关注,他的事迹逐渐传开了。对此,社会上的评价也褒贬不一。
一些人对张喜才的执着和坚守表示钦佩,认为他是文化传承的典范。而也有一些批评声认为他浪费时间,认为书法的技艺虽然精湛,却缺乏灵动与意境。面对这些批评,张喜才从未反驳,他平静地表示:“每个人的理解不同,我做的是让我自己心安理得的事,书法让我找到内心的平静,这就足够了。”
随着张喜才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知晓,他的书法作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。他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和文化人,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。一位书法大师曾如此评价他:“虽然张喜才的书法没有达到技艺的巅峰,但每一笔每一划都能感受到他对书法的真诚与热爱,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。”
张喜才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,他依旧在继续书写,继续追寻着自己对书法和文化的热爱。他没有追求名利,也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。对他来说,传承传统文化,赋予它新的生命力,才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